2023.08.17

紮小狗殘忍嗎?為什麼早期絕育很重要?獸醫師來解惑|相信動物協會

為什麼要結紮幼犬?


相信動物最常被詢問甚至質疑的問題之一便是,「這麼小的狗可以結紮嗎?」

而在社群媒體或搜尋網站,「年紀多大可以絕育」這問題的說法更是眾說紛紜。

究竟要多大的狗才能結紮呢?結紮的年齡對於狗狗身體又有什麼影響呢?


「早期絕育」是什麼?

早期絕育(Early neutering)是國際上行之有年的做法,目前尚未有明確的定義,但一般指在動物青春期以前進行絕育手術(以第一次發情為界,根據品種與體型可能介於6-24月齡間),有些研究則會專指更幼年動物如3-4月齡以前的絕育手術。


早期絕育安全嗎?

早期絕育是發展超過三十年的一門手術技術。多項研究皆指出,早至六周齡的幼犬絕育,在有經驗的獸醫師操作下,手術本身是安全的。

而幼犬滿六周齡後,代謝系統已發育完成,麻醉也是安全的。但幼年動物的麻醉較容易出現低體溫、低血糖等狀況,在術後恢復時需特別注意。

整體來說,早期絕育的手術死亡率與傳統年齡絕育(青春期後絕育)相當,並沒有特別高的手術風險。而追蹤手術後四年的病患,中期的健康狀況也沒有明顯差異。


為什麼需要早期絕育?

對降低流浪動物數量來說,早期絕育是不可或缺的一環。我們沒有辦法控制遇見未紮母狗的時間,而在現場往往都需要盡快將狗帶回絕育,因此當狗已達安全手術年紀,盡早絕育是遊蕩犬數量控管的關鍵之一。

(1)有主犬:放養有主家犬的繁殖是台灣重要的流浪動物來源之一。這些狗只要一發情,很容易在飼主管控之外被公狗配到懷孕,而意外懷孕也是常見母狗被棄養的原因之一。為了避免非預期的懷孕產子,在發情前先行絕育是必須的。

(2)野犬:還是幼犬的野犬通常警戒心較低、較易捕捉。且野犬動態瞬息萬變,若沒有即時捕捉,隨時都可能因環境變動等因素舉家搬遷,失去蹤跡;也可能因為捕捉困難,導致拖過發情期仍未能成功捕捉。此外,野犬通常每次發情都能夠懷孕,若在發情後再行捕捉絕育,很可能再次產出新的幼犬,重複循環。

(3)即將送養的狗:美國收容所獸醫學會(Association of Shelter Veterinarians’,ASV)建議幼犬應盡可能在送養前絕育,以免無法追蹤,統計也顯示送養前絕育的狗退養率較低。高強度絕育計畫面向的飼主,大部分不會積極處理自家母狗生下的小狗,經常是在親友間或網路上隨意地分送,往往不會留下對方的資料,甚至路人都可以隨便的將小狗帶走。即便是送到收容所,部分地區的動保機關也不願意/無能力替幼犬在出所前絕育,送養後的追蹤更是徒具形式。2-3月齡的小狗正是最可愛、最容易送養的年紀,這些小狗若無盡早絕育,很可能被認養後就在某個地方繼續不斷生育。


早期絕育的優點

(1)手術併發症較少:統計顯示,早期絕育因幼犬體重及生理狀況等因素,具備手術時間短、傷口小、出血少、術後恢復快、疼痛程度低、術後併發症(如傷口紅腫、感染、分泌物等)少等優點。

(2)降低乳腺腫瘤風險:在第一次發情前絕育,母狗往後得到乳腺腫瘤的機率只有0.5%,而隨著絕育年齡增加,風險也會一併增加。

(3)避免意外懷孕:只要有在出門的狗,發情時都有可能懷孕!在第一次發情前絕育,可以完全阻斷因飼主疏忽導致狗狗懷孕的可能。


早期絕育的缺點

(1)傳染病風險較高:幼犬較容易感染犬瘟熱、犬小病毒腸炎等高致死率的傳染病。但完整施打幼犬疫苗後此風險極低。而加強犬隻隔離、環境消毒也可以降低院內傳染的機會。

(2)可能增加尿失禁風險:部分研究認為早期絕育可能提高手術導致的尿失禁併發症風險,但也有相反的研究,因此尚有爭議。而母犬的品種與體重的影響可能比何時絕育更大。

(3)部分犬種提高特定腫瘤風險:統計結果在部分犬種,早期絕育會提高如淋巴癌、肥大細胞瘤等腫瘤風險,然而在另外一些犬種卻相反;而延後或不絕育也會提高乳腺腫瘤風險。此結果尚需要進一步研究其因果關係,納入的品種、犬隻數也有限,因此若為品種犬建議與獸醫師討論合適的絕育時間。

(4)部分犬種提高骨關節疾病風險:早期絕育可能使生長板延後關閉,部分研究認為可能會提高骨折風險,但也有研究認為兩者無關。此外,在部分犬種(主要為大型犬),早期絕育可能會增加關節疾病如髖關節退化、十字韌帶斷裂等風險。若飼養大型犬,也可與獸醫師討論。


絕育時機建議

絕育年齡的選擇,是利弊權衡的結果,因此會因為動物生活環境、品種、健康狀況、飼主態度等有所差異。

以下是文獻對於母犬絕育年齡的建議:

(1)遊蕩犬(包含野犬、放養家犬)、即將送養的狗:因數量控制考量,滿六周齡、滿一公斤的健康幼犬可以絕育。需在發情前或送養前完成絕育。

(2)管領良好的家犬(室內飼養且非公母混養、出門全程牽繩、定期施打預防針):滿四月齡,幼犬疫苗施打完畢後可以絕育。一般建議在發情前完成絕育。

(3)特定品種犬(大型犬為主):為降低腫瘤與骨關節疾病風險,可與醫師討倫適當的絕育年紀。


相信動物做法

綜合考量文獻建議與現場狀況後,相信動物採取的標準為:滿六周齡、滿兩公斤、精神食慾正常、體態正常不過瘦,獸醫師評估健康的幼犬可以絕育。同時嚴格進行消毒與隔離,並盡量減少幼犬留置的時間,以防治傳染病。

為了了解這樣的手術是否真的安全,協會也將手術的動物根據年齡分為嬰(2至3.5月齡換牙前)、幼(3.5月齡開始換牙至6-7月齡第一次發情前)、成(第一次發情後)三個階段,並在術後抽樣追蹤犬隻的狀況。經過多年的追蹤,結果顯示早期絕育的死亡率(註)較成犬為低。


註:因協會經手犬隻有部分為無主浪犬,或因飼主飼養方式無法確切得知動物狀況,故追蹤時若發現犬隻消失或死亡,會依據現場狀況判斷是否可以排除手術原因(例如明確知道死於車禍、整群狗含未手術的公狗一起消失、死亡時間距離手術過久等)。此處的「死亡率」指的是無法排除手術原因的犬隻消失或死亡。

-

參考文獻

關懷生命協會:認養前的幼犬早期絕育

張仁川。2000。台灣地區各縣市家犬及流浪犬數目調查。國立台灣大學獸醫學系,碩士論文。
Howe, Lisa M. 1999. “Prepubertal Gonadectomy in Dogs and Cats—Part I.” Compendium 21:103-111.
Howe, Lisa M. 1999. “Prepubertal Gonadectomy in Dogs and Cats—Part II.” Compendium 21:197-201.
World Society for the Protection of Animals. 2004. “Vet Page.” Global Network, Issue 4:26

書籍:

High-Quality, High-Volume Spay and Neuter and Other Shelter Surgeries

Field Manual for Small Animal Medicine

論文:

The Association of Shelter Veterinarians' 2016 Veterinary Medical Care Guidelines for Spay-Neuter Programs.

Howe, L.M. (1997). Short term results and

complications of prepubertal gonadectomy in cats and dogs.

Howe, L.M et al.(2001) Long-term outcome of gonadectomy performed at an early age or traditional age in dogs.

Howe, L.M. (2015). Current perspectives on the optimal age to spay/castrate dogs and cats.

P N Olson et al.(2001) Early-age neutering of dogs and cats in the United States (a review)

cover